首季经济复苏被打回原形 内在动能仍疲弱不堪|经济|房地产|复苏
炒股就看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麵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來源:北京商報
作為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,險資在資本市場中的投資策略備受關注。3月4日,北京商報記者通過Choice數據梳理發現,2025年開年以來,保險公司延續2024年末密集調研上市公司的趨勢,截至3月初,全國已有超百家保險公司累計調研A股上市公司近千次,覆蓋醫療健康、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高端裝備製造等核心賽道。險資2025年存在哪些投資機遇?伴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政策落地,未來入市規模和比重將有怎樣的釋放空間?
尋求投資機遇
開年以來險資有哪些新動向?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,截至3月4日,123家險資機構對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密集調研,調研次數達804次,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。
人身險憑借其更大規模的保費收入及長期且穩定的資金來源,成為調研中的主力軍。進一步來看,養老保險公司參與上市公司調研最為積極。其中,平安養老險、長江養老、國壽養老在內的多家公司調研次數均超過50次,太平養老緊隨其後。
在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常務院長王兆江看來,養老保險是居民資產配置需求的主力,在低利率環境下,養老金隻有加大對權益市場的配置,才能更好地提高配置收益率,以此達到資產收益預期。
值得關注的是,有頭部險企曾釋放投資信號。如表示,未來該公司將發揮大規模長期資金的優勢,靈活運用多種綜合金融工具和投資策略,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先進製造業、新型基礎設施及價值型品種等領域投資力度。
整體而言,從調研情況來看,險資調研涉及的行業包括電子、計算機、醫藥生物、機械設備、有色金屬、通信、輕工製造、國防軍工、環保等多個板塊。銀行板塊亦是險資關注的重點之一。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表示,險資調研涉及多領域,從新能源領域來看,符合國家能源轉型戰略,發展前景廣闊,險資看好其長期增長潛力;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則技術含量高、競爭力強,部分企業具備全球領先優勢,能為險資帶來較好回報。銀行板塊,業績穩定、股息率較高,也是險資配置的重要選擇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險資調研熱情持續高漲,主要原因來自多個方麵。王兆江表示,A股市場走出了長周期底部,同時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的開端,而這輪上漲周期可能會超越市場大多數參與者的預期;我國在科技自主創新上不斷突破,、人工智能、芯片製造等核心關鍵領域逐步縮小與西方國家的距離,這些突破未來將產生很大的產業協同效應,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領先於其他國家,未來出口經濟將大大受益。
入市規模將進一步提升
險資調研熱情持續高漲可謂是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今年市場的看好,而來自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近期發布的2025年第一期保險資產管理業投資者信心調查結果也顯示,從市場判斷來看,50%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53.57%保險公司對2025年A股市場持較樂觀看法;從走勢預期來看,52.78%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51.19%保險公司預期2025年A股市場走勢將震蕩上行。
據了解,上述調查共有120家保險機構參與,包括36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84家保險公司。
對於保險資金這一長期資金而言,其對於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今年1月22日發布的《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方案》)提出,在現有基礎上,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(含權益類基金)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。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也明確,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開始,每年新增保費的30%用於投資A股,這也就意味著每年將至少為A股新增幾千億元的長期資金。
基於長期資金入市等政策,支培元表示,《實施方案》為險資入市提供了明確指引,大型國有保險公司若按要求執行,每年新增保費的30%用於投資A股,將帶來可觀增量資金,釋放空間巨大,隨著政策推動,其他險企也可能跟進,進一步提升險資入市規模和比重。
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一直是備受監管部門重視的內容。金融監管總局近日公布的2024年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,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35.9萬億元,較年初增加4.4萬億元,增長13.9%。從投資端看,截至2024年末,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為33.26萬億元;2024年財務投資收益率為3.43%,綜合投資收益率為7.21%。
對於2025年權益市場存在的機遇,在業內人士看來,這在於經濟複蘇帶動企業盈利改善,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帶來投資機會。不過,保險資金長期入市需要考慮安全性,選優質資產,不然會導致“賠本賺吆喝”。支培元表示,政策支持實體經濟,為權益市場營造了良好環境。但需要關注市場估值分化,優質資產競爭激烈,險資篩選投資標的難度增大。險企調研雖不等同買入,但反映其積極態度,有望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市場中挖掘機會,實現資產保值增值。
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
最新留言